在中国悠久历史中,涌现过许多才华出众的政治人才,但令人惋惜的是,他们往往难以施展抱负。
首先,古代医疗条件落后,不少能人志士英年早逝,无法长期为国效力。其次,这些人才的治国理念常与统治者相左,导致难以获得重用。即便他们提出的政策对国家大有裨益,掌权者也常因猜忌而拒绝采纳。战国时期的张仪就是典型例子,他因与秦武王政见不合而遭弃用。那么,这位才华横溢的谋士为何会失宠呢?
当时的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。虽然秦惠王励精图治,投入大量资源发展经济,但收效甚微。张仪敏锐地指出,这些困境主要源于周边强国的压制。他认为,只要争取到邻国支持,秦国就能快速崛起。秦惠王偶然听闻张仪的战略构想后,对其大为赏识。事实证明,张仪的外交策略确实显著提升了秦国国力。在秦惠王时期,张仪如鱼得水,风光无限。然而好景不长,秦惠王去世后,新继位的秦武王立即将他弃如敝屣。
展开剩余71%秦武王天生神力,常向臣民炫耀武力,崇尚以武治国。这与出身书香门第、擅长纵横捭阖的张仪形成鲜明对比。文治与武功的理念冲突,使秦武王对张仪心生厌恶。按理说,文武之道相辅相成,本应推动国家发展。但秦武王坚信兵者国之大事,认为只有依靠武力才能成就霸业。因此,他极度鄙夷张仪这样的文臣,认为他们只会空谈,在战场上毫无用处。在这种偏见下,他对文官的任用几乎不屑一顾。
随着武官地位飙升,朝中格局发生剧变。许多文职被目不识丁的武将占据,这种荒唐局面却得到秦武王全力支持。在武王眼中,张仪这类谋士不过是无用的闲人。虽然武王早对文人心存不满,但在继位前无权干预朝政。一旦大权在握,他便立即清洗这些无用之辈。张仪被弃用,也就成了必然结局。
回望秦惠王时期,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。当时秦国积贫积弱,远逊于其他诸侯,统一大业看似遥不可及。秦惠王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国力。虽然商鞅变法初见成效,但因其手段过于严苛,秦惠王继位后便处死了他。此后,如何快速振兴国家成为当务之急。为此,秦惠王推行开明的人才政策,不论出身,唯才是举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张仪脱颖而出。可惜的是,欣赏他的只有秦惠王一人。这种千里马遇伯乐的佳话,最终以悲剧收场——才华横溢的文臣遇上崇尚武力的君王,这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。当时许多有识之士都因理念不合而遭冷遇,这也导致不少国家错失发展良机。秦国正陷入这种困境:谋士们的建议无人倾听,围绕在秦武王身边的尽是些莽夫武将。加之张仪在秦惠王时期威望过高,反衬出新君的平庸,这更让武王对他心生嫌恶。在这种情势下,张仪的仕途自然走到了尽头。
早在秦惠王时期,张仪就提出连横外交策略。虽然存在缺陷,但为快速提升国力,这一方案被采纳。事实证明,该策略确实助力秦国迅速崛起。然而秦惠王去世后,这一外交布局渐露破绽。各诸侯国逐渐意识到秦国的算计,原本因秦国挑拨而互相攻伐的诸侯们开始将矛头指向秦国。即便好战的秦武王也感到压力重重。他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张仪,二人关系急剧恶化。面对危机,张仪主张继续推行连横策略,认为以秦国现有实力不宜贸然开战。这一远见卓识的外交方略曾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大放异彩。但秦武王一意孤行,选择武力征伐。当时秦国国力已有所恢复,战事进展顺利,这也为后来武王举鼎而亡的荒唐结局埋下伏笔。历史证明,若武王能听取张仪建议,或许能化解危机。但他对文人的偏见最终酿成苦果。倘若他能虚心请教,结局可能截然不同。对张仪而言,虽早料到新君上任后会受冷落,但武王如此决绝地否定其全部贡献,恐怕也是始料未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